來源:中國石化報
國內煉化產業即將面臨兩大挑戰:一是成品油市場受電動車產業沖擊,消費增速下降,而且未來電動車還會侵蝕汽油車的保有量,進而導致汽油總消費量的下降;二是受出口增速下降及產業轉移的影響,大宗化工產品需求增長放緩。這些挑戰會使煉化企業收入、利潤下降,同時資產估值下降、負債率上升。然而,企業轉型相關新業務投資劇增,如新能源、新材料、CCUS等需要巨額投資。收入減少、投資增多,現金流將受到巨大挑戰,如果不解決該問題,難以實現基業長青。
既然國內煉化產品出現過剩,煉化企業可否將視野轉向海外?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由東盟十國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參加,通過削減關稅及消除非關稅壁壘,建立十六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市場空間廣闊,2035年市場缺口達1萬億元,利用RCEP投資便利化及與中國距離較近優勢,可赴東南亞投資多產汽油、化工輕油和塑料的煉化一體化項目。還可利用印度東盟自貿協議將煉化產品覆蓋印度市場。未來,以此為基地繼續拓展非洲、拉美市場,2050年非洲、拉美市場規模將達2.5萬億元。利用海外發展空間為內部轉型爭取時間,可為轉型提供持續穩定的現金流。
赴海外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基業長青的企業需要第二增長曲線。歷史上,凡是基業長青的企業,都在銷售主力達峰前培育第二增長曲線。某行業若產能過剩,企業如果無額外收入,營業額將大幅下降。效益差的企業要么裁員要么降薪。在此狀態下,企業缺乏足夠現金流去發展新業務和培養人才,導致人才流失,轉型更加困難,最終企業逐漸萎縮。
國內煉化企業要實現基業長青,同樣需要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由于世界各國發展水平是有梯度的,國內煉化產品供應逐漸過剩,各煉化企業“內卷”越來越嚴重,但很多國家和地區對煉化產品需求缺口依然巨大或者越來越大,我們可以將產品出口或者產能轉移到這些地區賺取利潤。RCEP區域2035年煉化產品缺口銷售額可達1萬億元,非洲和拉美地區2050年煉化產品缺口銷售額可達2.5萬億元。這些海外收入可為國內煉化企業轉型提供穩定持續的現金流。
為何說RCEP區域是未來主要煉化產品需求地區,主要原因是該區域將承接人類工業第五次產業轉移,即從我國向東南亞及周邊轉移。我國選擇這塊區域轉移有三大理由:一是從產業轉出國看,近年來我國人工及土地等各類成本上升抬高了相關產業綜合成本;二是從產業承接國來看,東南亞各國年輕人占比較高,人工、土地、水電等各類成本較低;三是復雜的地緣政治影響。
這三大因素導致中國和東南亞建制品廠的利潤差越來越大,進而導致東南亞煉化產品消費量越來越大。
煉化產品利潤是由供應和需求共同決定的。隨著我國電動汽車的普及和產業轉移等影響,煉化產品消費增速將逐漸下降。然而供應卻在劇增,由于我國近年來煉化產能大幅增加、產能逐漸過剩,煉油及乙烯產能均達世界第一,24類大宗化學品產能排世界第一的有23類;供強需弱,導致我國煉化產品利潤將逐漸下降。
東盟及南亞市場空間巨大
關于未來東盟及南亞煉化產品需求規模的問題,有兩種方法供讀者參考。第一種是根據歷史上各主要國家人均煉化產品消費量,推測未來產業接收國煉化產品需求可能達到的量。在原油消費方面,如果東盟及南亞達到消費相對較低的中國水平,人均0.52噸,其25億人口原油總消費量將達到13億噸,較目前消費增加7.4億噸。在樹脂消費方面,如果東盟及南亞達到消費相對較低的日本水平,人均69公斤,總消費量將達到1.3億噸,較目前消費增加8800萬噸。在PX(對二甲苯)消費方面,如果東盟及南亞達到消費相對較低的日本水平,人均10.8公斤,總消費量將達到2750萬噸,較目前消費增加950萬噸。
東盟及南亞煉化產品增長空間巨大,由于全球范圍的碳中和及新能源戰略,預計2030年其需求缺口約1.5億噸成品油、1000萬噸樹脂、320萬噸PX。2030年后,隨著各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的更大規模轉移,總缺口將會繼續擴大。
第二種方法參考全球知名煉化產品數據供應商IHS、FGE(費氏全球能源咨詢公司)等機構預測。
“十四五”期間東盟及南亞各類產品消費增速較快,“十五五”期間增速將回落。從絕對增量看,樹脂增量最大,因樹脂需求涵蓋面廣,涉及生產生活方方面面,包括電子產業、家電產業,2030年兩地樹脂需求缺口高達1500萬噸,化纖增量次之,達18萬噸,橡膠過剩約570萬噸。此外,FGE預測2030年東盟及南亞汽油缺口約3100萬噸,石腦油缺口約1億噸。
煉化企業“走出去”順應時代潮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大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煉化企業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走出去促進雙循環?!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要求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一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堅定維護中國企業海外合法權益,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二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遵循國際慣例和債務可持續原則,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積極參與多雙邊區域投資貿易合作機制,推動新型領域經濟治理規則制定,提高參與國際金融治理的能力。煉化企業“走出去”可有力貫徹黨和國家暢通雙循環的戰略部署。
以東盟為例,目前中國與東盟互為對方第一大貿易伙伴,RCEP生效后對東盟各國非常有利,他們能更高效地發展代工產業,并帶來產業升級機會,可輻射超25億人口的大市場(東南亞及南亞)。某些國家想脫離中國產業鏈,但其不能脫離亞洲產業鏈,中國與RCEP相關國家產業鏈聯系得越緊密,越不容易脫鉤。其他地區同樣適合該邏輯,這就是中國煉化企業必須走出去的重要意義。
重點布局地理中心位置
總體看,東南亞未來需求和總體營商環境、工業指數優于其他地區,因此布局該區域較為有利。東南亞地區布局策略采用三輪篩選法,第一輪篩選出客觀因素不符合建廠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這些國家要么成本高,要么在逐漸退出煉化產業。第二輪從安全等方面綜合考慮篩選其他國家。第三輪對煉化基礎、營商環境、綜合成本和綜合風險進行分析。
通過第三輪篩選,在東南亞地理中心的國家,如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等,均是較好選擇。
此外,在東南亞中心位置建廠,產品不僅可以輻射東南亞諸國,還可以將產品輸出到印度等南亞市場。在東南亞建設煉化一體化項目,可以說是一石多鳥。
通過上述布局,可為中國煉化企業轉型提供穩定的現金流。
在東南亞建廠競爭力較強
從煉廠競爭力因素分析入手,對影響煉廠利潤的位置、裝置規模等因素進行定量分析。
選用伍德麥肯茲70家煉廠2021年經營數據,從煉廠利潤組成分析、裝置規模、煉廠結構、煉廠位置四個因素對煉廠競爭力影響因素展開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煉廠利潤組成分析。從成本分類看,原油成本是煉廠利潤的決定性因素,占比超90%。因此,原油成本控制對煉廠利潤至關重要。因原油是充分競爭的市場,那么運費(海運+路運)則是決定原料成本的關鍵因素。從成本細項看,燃動成本或能源成本是利潤薄厚的一個關鍵因素??勺儾僮鞒杀九c利潤比值是原油因素之外的又一關鍵影響因素。因此,與可變操作成本直接相關的燃動成本將是煉廠競爭力的關鍵影響因素。
裝置規模因素,裝置規模越大,競爭力越強。通過70家煉廠利潤算術均值與裝置權重利潤均值的對比可以看出,與直接計算的算術均值相比,權重均值要高出59%,這說明裝置規模對于煉廠利潤影響巨大,并且規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強。從具體分析來看,規模越大,平均操作成本越低,利潤越高。
沿海裝置競爭力較強。沿海地區煉廠利潤要高于全國煉廠的平均利潤。沿海地區采購原油的價格相對較低,裝置規模普遍較大,造成固定成本和可變操作成本相對較低??傮w來看,沿海煉廠在原油成本、產品收入方面優勢明顯。
煉廠結構因素,一體化顯著提升煉廠效益。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2020年全球煉廠煉油毛利約為一體化裝置利潤的34%,且多數煉廠毛利排名遠低于一體化裝置。從全球不同地區情況來看,一體化裝置利潤也要遠遠高于煉油廠。
在其他條件一樣的情況下,運輸距離就是關鍵因素,如果在東南亞建廠并在當地銷售,運輸距離最短,競爭力最強。